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新闻
行业动态新闻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时间:2021-12-30

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企盼。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挑战不容忽视。

“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呼吁各国加强“绿色合作”,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绿色复苏”,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和动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答卷”举世瞩目

2021年,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群成为世界级“网红”。从北移到南返,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以此为主题的短片《“象”往云南》,在10月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开幕式上首映,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景象。法国生态学家、弗朗什—孔泰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季洛杜不禁赞叹,云南亚洲象的故事正是中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

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会议。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方鲜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愿景,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中方宣布: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际人士称赞,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展现的领导力和行动力有助于扭转当前全球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的趋势。

一组组亮眼数据标注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步前行的刻度:“国宝”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在青藏高原,藏羚羊数量大幅增加;“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现身……“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育种保护、保护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引领者。”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毕蔚林称赞道。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国书写的“绿色答卷”举世瞩目。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卫星图像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英国《自然》杂志刊文指出,中国拥有平衡经济发展与控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丰富经验,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借鉴。

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中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卓有成效。中国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展开候鸟保护长期合作,同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目前,中俄跨境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数量持续增长,野生东北虎开始在中俄保护地间自由迁移;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面积达到20万公顷,对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形成有效保护……“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负责人德米特里·戈尔什科夫表示。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紧迫,合力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10月31日至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这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会议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决议。其间,中美两国联合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有效提升了各方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积极建设性地推动了大会进程,为弥合各方分歧、扩大共同立场注入了动力。

中国是推动达成《巴黎协定》的重要贡献者,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认为,中国作为拥有庞大人口和面对许多其他社会经济优先事项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最紧迫的议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勇气。

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用“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系统阐释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麦格纳表示,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增强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和庄严承诺。这些承诺有着详细的目标和计划,令人信服。”

今年1月,中企投资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风电项目群罗马布兰卡一期、三期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群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将为当地提供1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每年可让阿根廷减少燃煤65万吨,碳排放减少180万吨;7月,中企承建的哈萨克斯坦图尔古孙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装机容量24.9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798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约7.2万吨;12月,中企投资承建的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贡献约5.3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万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大力开发与推广清洁能源技术,通过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行动,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认为,中国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极大助力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援助发展中国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学理念指引实践 绿色发展造福民众

“眼中有花、窗外有绿;路景相融、一站一景。”刚刚全线开通的中老铁路,是中老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工程成功绕避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环境敏感点,设置专门的动物迁移通道和防护栅栏,充分保护沿线的亚洲象、热带雨林等资源。

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在巴西,美丽山二期项目跨越巴西5个州、81个城市,为避让自然保护区,光是塔位变更就有161处,恢复植被1100公顷。在埃塞俄比亚,中国援助的微小卫星帮助当地农林部门及时获取气象、水利等数据,更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理念和技术元素深度融入非洲“绿色长城”工程建设。一个又一个绿色项目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覆盖40多个国家的150余家中外方伙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纳入100多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120多个国家的环境官员、研究学者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参加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斯塔克说,绿色“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的最大好处,就是工业的进步和低碳能源生产成本的降低,整个世界都将从中受益。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科学理念是实践的指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中国领导人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谋发展,需要长远地考虑全体人民的未来与福祉,而非一时之利,“而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必由之路。“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呼吁应充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多作表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各国达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至关重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中国的实践值得各国借鉴。

中国之声,激荡世界;中国行动,广受赞誉。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但只要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科学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努力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联合智业新生产力集团手机官网

© 2014.北京联合智业集团 版权所有.Copyright United Intelligence Ltd 京ICP备14026592号-1
北京联合智业集团由原国家部委下属企业改制重构形成,是开创“新生产力”发展集成平台业务的全方案提供者与全过程合作者。服务热线:010-84850008